大连理工大学一学子从日本地震灾区的返校之旅
人民网大连3月17日电 (王金海、张世安)一个指南针、一张地图、一辆自行车。从仙台到福岛,披星戴月骑行14个小时,休息两个半小时,继续骑行5个小时后,幸运地遇上驶往东京的大巴,终于赶在预定的航班起飞之前顺利登机。3月14日晚上,东京至大连的航班徐徐降落,当踏上大连这片熟悉的土地时,梁欣程长吁一口气,“祖国、亲人、母校,我终于平安回家了!”
梁欣程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07级本科生,作为国际交换生于去年10月1日赴日本交流学习。3月11日,当日本发生里氏9.0级强烈地震时,他正就读于仙台市的东北大学,距离震中不足二百公里。地震发生后,学校非常牵挂在日师生的安危,虽然学校已在震后先后与家里和他本人取得联系,确认了他的安全,3月15日一大早,梁欣程还是第一时间来到学校向老师报平安。历经艰辛回到母校,见到老师分外亲切,回顾亲历的这场惊天浩劫,他连呼庆幸、唏嘘不已……
难料:回国前夕 经历强震
据梁欣程回忆,3月11日大地震的前三天,仙台市区就小震不断,但每次5—6级的震感都并不强烈,市民习以为常,并毫发无伤;再加上翌日报纸报道“小震为普通的事情”,在地震频发的日本,他和其他人也就没有引起重视。
原计划3月13日的托业考试完毕后就回国休整,梁欣程便提前两周预订了3月14日下午东京至大连的航班,却怎么也没有料到在离开前夕,竟亲历了这场日本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。
亲历:地动山摇 浓烟滚滚
3月11日,梁欣程和往常一样到图书馆复习功课,14时40分左右,位于综合研究栋2楼的图书馆楼板开始轻微震动,三分钟过后震动愈发强烈,梁欣程这才感觉不妙,凭借之前的避难训练经验,他顺势钻到了桌子下面,以防被掉落的物体砸伤。几分钟后震感才逐渐消失,梁欣程起身收拾东西,准备离开房间。可短短的几秒间隔后,楼板再次震动起来,这时图书馆的警卫及时赶到,疏散自习的学生,并向他们指明避难逃离的路线。
梁欣程随着人群逃出了大楼,只见三楼的化学实验室起火燃烧,浓浓黑烟从窗口不断冒出,与间歇震动的地面共同加深了人们内心的忧虑和恐惧。
教学楼旁边是一片茂密树林,毗邻一块土坡。只听得树林方向刺啦作响,扭头一看,土坡几乎悬在了半空中,大块土砾分崩离析,沿着坡面滚落了下来,人群中有人大喊:山体滑坡了!大家小心!
不幸:交通中断 归国无望
一直待到震感减弱,大家才敢离开空地。梁欣程顺着大道行走了近40分钟终于回到了住所。沿途所见,没有一栋房屋倒塌,只见墙体的裂痕和墙皮的脱落,不禁对日本的抗震技术产生了钦佩之情。
住所内,地板上一片狼藉,房间断网、断气、断水、断电,电话无法接通,与外界失去了联络。在住所管理员的安排下,梁欣程暂时到会所大厅处避难,以应对余震的发生。
晚七点左右,梁欣程经过数十次的尝试,终于打通了国际长途,向家人报了声平安。随后在询问当地交通状况时,他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,由于地震对路面的破坏,仙台市附近的国道线和新干线全部停运,这就意味着从仙台市到东京(约6小时客车里程,大约相当于从大连到沈阳的距离)的交通被切断,梁欣程无法乘上预订的航班,地震过后短期内回国更是难上加难!家人正在国内焦急的等待,怎么办?怎么办?
坚强:千里单骑 星夜狂奔
电光火石间,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梁欣程的脑海中,既然当地交通瘫痪,用自行车撤离可不可以呢?六个小时的车程,骑车一天半也可以到达东京,顺利的话刚好赶上当天的航班!在几近疯狂的想法驱动下,梁欣程立刻付诸行动。
他的行囊并不重:一个安全头盔,一个指南针,一张地图,两块便当,水箱中剩余的一些自来水和30块巧克力。
准备妥当后,12日13时,他从仙台市出发,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归国之旅。骑行近10个小时后,于当晚23时到达了国道四号线上。此时已筋疲力尽的他顾不上休憩,连夜赶路。
震后的路面崎岖不平,零下的气温更是让他咬紧了牙关努力向前。由于地震对当地电力系统的毁坏,国道上一片漆黑,两旁黑黝黝的山脉在月光的辉映下诡异非常。借助单车前面微弱的灯光,梁欣程小心翼翼的蹬着脚踏板,以避开从山顶落下的巨石障碍。
13日凌晨3时,梁欣程到达了福岛市境内,道路两旁的路灯终于发出了光亮,沿途也出现了房屋和一些营业中的超市。他找到一个避难休息处倒头便睡,以积攒体力,待天亮后继续自己的归国之旅。
幸运:搭上便车 安然归国
凌晨5时30分,睡梦正酣的梁欣程被嘈杂之声惊醒,此时东方刚刚泛白,地震造成的灾难正继续恶化。匆匆整装后,梁欣程抬起自行车再次出发了。
庆幸的是,骑行5小时过后,梁欣程遇上了驶往东京方向的客车!在司机和乘客的关心询问下,梁欣程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登上了这辆载满希望的“诺亚方舟”。
14日下午,梁欣程按时登上了预定的航班,13时20分,飞机从东京顺利起飞,4个小时后终于安全抵达大连。登上这片熟悉的土地,呼吸着新鲜的空气,梁欣程长吁一口气,“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,‘我要回家’这个信念支撑我走完了这段特别的生命旅程!”